補貼退坡恐慌暴露出什么問題
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(xié)會的數據顯示,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.1萬輛,同比增長106.7%,綜合各方判斷,今年新能源車銷量有望超過60萬輛。
在行外人看來,這樣的數據相當喜人,但行內人卻會搖頭。在他們眼里,這些數據背后藏著隱憂。事實上,對比另一個市場同期的表現(xiàn),就可以明白隱憂確實存在——在股市的新能源板塊,近期出現(xiàn)大面積下跌,涉及達100多只個股。
一個漲一個跌,這種強烈對比恰恰由同一件事觸發(fā),而這件事將隱憂亮了出來——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或將退坡。這個“或”字意味時間節(jié)點及退的程度尚未確定,但政策退坡是一定會發(fā)生的。
據悉,不久前財政部召集4部委及相關協(xié)會專家和主要企業(yè)代表就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方向及方案進行小范圍討論。透露出來的討論稿內容顯示,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補貼門檻將進一步提升,由2017年的100公里提升至150公里,補貼標準也將由2017年的3檔調整為5檔(按續(xù)駛里程劃分)。新能源乘用車電池組的能量密度也有所調整,2017年政策是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(tǒng)的質量能量密度不低于90Wh/kg,對高于120Wh/kg的按1.1倍給予補貼。新能源客車補貼的調整力度更大,補貼從1800元/度下調到1100元/度,單車國補上限調整為不超過18萬元,國補+地補的上限下調到27萬元(2017年的政策是單車國補上線為23萬元)。此外,為了打擊騙補與投機行為,2017年新能源補貼政策要求運營車輛的運營里程達到3萬公里后才能申領補貼,3萬公里政策令新能源企業(yè)感到壓力山大。
從討論稿來看,新能源乘用車補貼額度調整不大,主要是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細分,強化對先進技術和產品的補貼,新能源客車與專用車的補貼額度則有明顯下調,新能源客車補貼退坡幅度將近40%。而從近期的情況看,2018年新能源補貼的調整方案早就在醞釀。10月22日,就有媒體爆料稱,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將提前退坡20%,文件已經上報等待審批。
補貼標準提高,補貼數額減少,補貼退坡提前……這些對于此前靠補貼過活的新能源車企來說,都是壞消息,而極其敏感的資本市場聞此必會有所反應,股市下跌就是直接表現(xiàn);與資本的“離”不同,消費市場則表現(xiàn)為“進”:由于擔心補貼退坡之后新能源汽車企業(yè)生產成本上升必然導致車價上漲,一些有購車計劃的消費者就提前下手,將短期銷量迅速推升,卻嚴重透支了未來購買力。如果補貼政策真的劃出了退坡時間節(jié)點,那么在這個時間點到來之前,新能源汽車仍會保持熱銷勢頭,加重對未來的透支,這幾乎可以肯定。
不管是資本的快“離”還是消費者的搶“進”,這都不是正常市場的表現(xiàn),而這種過度反應正成為市場隱憂的表征。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(xié)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前不久撰文稱,由于新能源汽車的發(fā)展速度超過主管部門的預期,造成補貼金額超出預算,因此主管部門有加大退坡比例的想法。對此他提出建議表示,企業(yè)的產品規(guī)劃是根據市場條件作出的,包括市場所需的技術水平、補貼額度、可能的成本和售價等,一旦補貼不按計劃進行,就會打亂企業(yè)節(jié)奏,影響生產和銷量。所以,希望有關部門按照過去的承諾實施補貼額度的退坡。
隱憂恰在上述表述中呈現(xiàn):企業(yè)很大程度上有政策依賴傾向,而政策卻又善變,這導致新能源汽車市場不穩(wěn)定,發(fā)展前景不明朗。針對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,不少專家認為,政府不會對行業(yè)一棍子打死,只會進一步促進行業(yè)結構的合理性以及推動技術進步,但整體上政府政策支持的內核不會變。
政策的支持態(tài)度不變,但未來的方向會有所調整。據悉,更注重市場調節(jié)作用的積分制將成為主流政策,這表明政府方面已經意識到此前補貼政策本身的負面效應,開始糾偏。這時候企業(yè)就要適應市場變化,調整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而不能唯政策馬首是瞻了。要知道,依靠政策才能拉動的行業(yè),絕不是一個健康的行業(yè),依靠政策過活的企業(yè),也必定是活不長久的企業(yè)?,F(xiàn)在,運用行政力量拉動市場需求超規(guī)模增長的弊端已現(xiàn),而微觀刺激政策退出、宏觀調控政策收緊的大格局也將新能源汽車行業(yè)逼至必須要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戰(zhàn)略階段。
所以,企業(yè)要盡快轉化發(fā)展觀念,把關注點集中到增強自身的硬實力上,而不能像以往那樣整天琢磨政策、期待政策、依賴政策了?,F(xiàn)在,大浪淘沙已經開始,能不能最終留在市場,還得靠真本事。
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(xié)會的數據顯示,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.1萬輛,同比增長106.7%,綜合各方判斷,今年新能源車銷量有望超過60萬輛。
在行外人看來,這樣的數據相當喜人,但行內人卻會搖頭。在他們眼里,這些數據背后藏著隱憂。事實上,對比另一個市場同期的表現(xiàn),就可以明白隱憂確實存在——在股市的新能源板塊,近期出現(xiàn)大面積下跌,涉及達100多只個股。
一個漲一個跌,這種強烈對比恰恰由同一件事觸發(fā),而這件事將隱憂亮了出來——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或將退坡。這個“或”字意味時間節(jié)點及退的程度尚未確定,但政策退坡是一定會發(fā)生的。
據悉,不久前財政部召集4部委及相關協(xié)會專家和主要企業(yè)代表就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方向及方案進行小范圍討論。透露出來的討論稿內容顯示,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補貼門檻將進一步提升,由2017年的100公里提升至150公里,補貼標準也將由2017年的3檔調整為5檔(按續(xù)駛里程劃分)。新能源乘用車電池組的能量密度也有所調整,2017年政策是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(tǒng)的質量能量密度不低于90Wh/kg,對高于120Wh/kg的按1.1倍給予補貼。新能源客車補貼的調整力度更大,補貼從1800元/度下調到1100元/度,單車國補上限調整為不超過18萬元,國補+地補的上限下調到27萬元(2017年的政策是單車國補上線為23萬元)。此外,為了打擊騙補與投機行為,2017年新能源補貼政策要求運營車輛的運營里程達到3萬公里后才能申領補貼,3萬公里政策令新能源企業(yè)感到壓力山大。
從討論稿來看,新能源乘用車補貼額度調整不大,主要是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細分,強化對先進技術和產品的補貼,新能源客車與專用車的補貼額度則有明顯下調,新能源客車補貼退坡幅度將近40%。而從近期的情況看,2018年新能源補貼的調整方案早就在醞釀。10月22日,就有媒體爆料稱,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將提前退坡20%,文件已經上報等待審批。
補貼標準提高,補貼數額減少,補貼退坡提前……這些對于此前靠補貼過活的新能源車企來說,都是壞消息,而極其敏感的資本市場聞此必會有所反應,股市下跌就是直接表現(xiàn);與資本的“離”不同,消費市場則表現(xiàn)為“進”:由于擔心補貼退坡之后新能源汽車企業(yè)生產成本上升必然導致車價上漲,一些有購車計劃的消費者就提前下手,將短期銷量迅速推升,卻嚴重透支了未來購買力。如果補貼政策真的劃出了退坡時間節(jié)點,那么在這個時間點到來之前,新能源汽車仍會保持熱銷勢頭,加重對未來的透支,這幾乎可以肯定。
不管是資本的快“離”還是消費者的搶“進”,這都不是正常市場的表現(xiàn),而這種過度反應正成為市場隱憂的表征。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(xié)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前不久撰文稱,由于新能源汽車的發(fā)展速度超過主管部門的預期,造成補貼金額超出預算,因此主管部門有加大退坡比例的想法。對此他提出建議表示,企業(yè)的產品規(guī)劃是根據市場條件作出的,包括市場所需的技術水平、補貼額度、可能的成本和售價等,一旦補貼不按計劃進行,就會打亂企業(yè)節(jié)奏,影響生產和銷量。所以,希望有關部門按照過去的承諾實施補貼額度的退坡。
隱憂恰在上述表述中呈現(xiàn):企業(yè)很大程度上有政策依賴傾向,而政策卻又善變,這導致新能源汽車市場不穩(wěn)定,發(fā)展前景不明朗。針對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,不少專家認為,政府不會對行業(yè)一棍子打死,只會進一步促進行業(yè)結構的合理性以及推動技術進步,但整體上政府政策支持的內核不會變。
政策的支持態(tài)度不變,但未來的方向會有所調整。據悉,更注重市場調節(jié)作用的積分制將成為主流政策,這表明政府方面已經意識到此前補貼政策本身的負面效應,開始糾偏。這時候企業(yè)就要適應市場變化,調整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而不能唯政策馬首是瞻了。要知道,依靠政策才能拉動的行業(yè),絕不是一個健康的行業(yè),依靠政策過活的企業(yè),也必定是活不長久的企業(yè)?,F(xiàn)在,運用行政力量拉動市場需求超規(guī)模增長的弊端已現(xiàn),而微觀刺激政策退出、宏觀調控政策收緊的大格局也將新能源汽車行業(yè)逼至必須要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戰(zhàn)略階段。
所以,企業(yè)要盡快轉化發(fā)展觀念,把關注點集中到增強自身的硬實力上,而不能像以往那樣整天琢磨政策、期待政策、依賴政策了?,F(xiàn)在,大浪淘沙已經開始,能不能最終留在市場,還得靠真本事。
- 警惕網紅產品裹挾青少年(2024-10-29)
- 福建省消委會開展滅蚊燈比較試驗 木之林、澳柯瑪等15款樣品蚊蟲捕殺率較低(2024-10-25)
- 眼部按摩儀效果到底怎么樣?浙江省消保委發(fā)布眼部按摩儀比較試驗結果(2024-09-25)
- 遇臺風列車停運、車禍受傷沒去成演唱會,貓眼平臺不退費合理嗎? (2024-08-21)
- 消費者不該成為網絡博主直播引流的工具(2024-04-19)